服務熱線
021-56633982
021-66287771
021-56908228
常報全媒體訊 記者從市排水管理處獲悉,位于常州市新北區的江邊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近日通過竣工驗收,即將試運行。該工程被列入國家、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重點項目,同時也是我市長江大保護、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支撐。作為江蘇規劃建設的特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江邊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建設采取“適度超前、分期建設”的模式,建成投運后,將在一定時期內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需求。
我市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0萬噸
污水管網深埋地下,被稱作是看不見的民心工程,也是鑄就高顏值城市的根基。按照城市排水規劃,此前我市建成投運了清潭、城北、戚墅堰、江邊四座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6%,污水處理負荷率達到95%。隨著市區河道黑臭水體整治及水環境質量提升要求,我市對于河道污水截流、小區雨污分流工作不斷推進,污水管網不斷延伸,收水面積不斷增加,沿途接入的污水量也隨之增加。尤其高鐵北部新城、黃河路機電產業帶、生物醫藥產業園、城北污水廠污水的接入,令現有的污水處理設施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實施四期工程勢在必行。
2018年8月,江邊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正式啟動,利用廠區既有用地及廠界北側新增用地進行擴建,一共占地約16公頃,主要建設廠區工程及配套污水收集系統工程等。四期工程的投運,使得我市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0萬噸,城市中心城區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75萬噸,再生水回用規模每天增加12萬噸,極大提升了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有力地助推高素質高顏值城市建設。
國內首次進行污水廠碳中和規劃研究
市排水管理處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排水規劃,堅持廠網并舉、泥水并重、中水利用相結合,實現系統整體效能提升。江邊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為國內首次進行污水廠碳中和規劃研究,通過綠色建筑、設備節能、能源回收等設計,使得江邊四期規劃能源自給率達到70%。該工程還啟用在線監測監控、智能中控系統等系統,實現江邊四期設備管理、能源管理、數據分析和污水處理的數字化、信息化。同時采取環境友好理念,全程采取除臭、降噪措施,建設人工濕地,設置科普教育基地和鄰里中心,構建共享空間。此外,聯合清華大學等高校科研力量,圍繞綠色節能、智能化發展、新技術創新三大主題,開展17項自主創新創優研究。
14項創新技術,高標準建設滿足城市需求
江邊污水處理廠引進、改良應用尾水濕地、海綿廠區、初雨處理、綜合線纜溝、曝氣氧化溝等14項創新技術,突破創新混凝土防腐、除臭集成技術等5項關鍵技術。新建表面流和水平潛流相結合的人工濕地,提升出水水質,四期尾水實際可達到地表水準IV類標準。
為提高尾水的綜合使用率,削減長江的污染物排放量,市排水管理處還先后實施建設了新龍生態林濕地、高鐵生態園濕地和江邊污水處理廠廠內濕地,濕地凈化總規模達每天16萬噸。
其中江邊污水處理廠濕地位于廠內北側,濕地凈化規模達每天4萬噸,目前已調試運行。其主要特點為:深度凈化,保護長江。江邊污水廠尾水流向長江,示范區建設結合區域周邊需求,構建尾水濕地凈化系統,實現從“工程水”到“生態水”的轉變,遠期改善藻江河等考核斷面水質,為長江水體生態安全提供保障。為強化土地資源利用,結合生態林建設、高鐵生態廊道建設和污水廠衛生防護距離相關要求,先后建設完成新龍生態林人工濕地、高鐵生態園人工濕地和江邊四期人工濕地,并計劃與常州濱開區在江邊污水處理廠南側共建濕地生態緩沖區,逐步構建“一廠四區”生態緩沖區,助力城市水環境品質提升。此外,還采用濕地運維、監測、研究一體化模式,實現尾水生態濕地高效管理,形成水體生態緩沖的天然屏障。
(劉懿 王一瑜 文 夏晨希 攝)
來源:常州晚報
本文轉載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發現及時聯系,我們定會配合刪除;我公司專業生產一體化預制泵站,磁力泵,塑料泵,離心泵,排污泵,潛水泵,化工泵,油泵,隔膜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