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16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開幕式在北京舉辦。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處長李鵬在會上指出,風電“十三五”規劃編制上將有一些新調整,首先就是整個風電乃至新能源產業發展不再以規模為導向,探討風電高比例應用是“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坡也是貫穿“十三五”發展的重要任務。
本文由上海法鳴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轉載發布。上海法鳴流體專業代理意大利CIMM進口膨脹罐、進口穩壓罐、進口壓力罐、進口氣壓罐、定壓補水裝置等在中國的銷售,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此外,他還特別指出,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來源于消費電價可再生能源附加,實際上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煤電發電電源實際上沒有承擔經濟成本,但從長遠看,這一局面很難長期維持,化石能源除承擔污染物減排外,承擔碳排放經濟責任是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風電裝機已經突破1.4億千瓦,但其中面臨的各類問題也日益突出。所以,在編制相關“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既對過去風電發展經驗進行了總結,也對解決措施進行深入研究。
相對于“十二五”,“十三五”的風電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風電整體已經從補充能源發展到替代能源階段。隨著風電開發成本不斷下降,風電已經開始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十三五”規劃編制上也將有一些新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十三五”期間重要的思路就是整個風電乃至新能源產業發展不再以規模為導向,更要重視并網利用,特別是就近和就地的利用,不光要重視千瓦還要重視千瓦時。
2015年,風電在丹麥、西班牙和德國電力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分別達到42%、19%和13%,成為重要的供電來源。隨著全球利用可再生能源共識的不斷增強,風電在未來電力系統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美國提出2030年電力供應的20%由風電提供,德國、丹麥等國把開發利用風電作為實現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核心措施,屆時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占電力消費的比重將達到80-100%。
而我國,雖然裝機增長迅猛,在風電的利用上還剛剛起步,到去年年底,風電占我國全部發電量的比重剛剛超過3%,這個成績來之不易,但是同樣說明這個產業任重道遠。未來如果風電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不能突破5%,突破10%,最終達到目前歐洲先進國家的水平也就是占全部發電量的20%-30%左右,整個風電產業就無法擺脫外界非議的“花瓶”的角色。
近年來,我國極大拓展風電開發區域,風電可開發量足以滿足能源轉型需求和支撐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如何利用。為了嚴格落實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達到15%的目標,經過研究和測算,除明確風電整體發展目標外,根據《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提出到202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達到9%,其中風電達到約6%到7%,這是跟產業裝機同等重要的指標,它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考指標,我們也會逐年統計發布非水可再生能源指標,以此檢測可再生能源利用情況,今后還要繼續深入研究,明確各市場主體和各省區市在可再生能源生產和開發利用責任,形成倒逼機制。
與此同時,在可再生能源規劃和風電規劃中都要增加一塊非常重要內容,積極推動新能源電力達到較高比例的示范區和微電網及局域電網的建設,通過推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的多種形式的集成應用,使得局部地區清潔能源占比達到一個較高的比例,試點范圍可大可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形式也要實現多樣化,特別是地熱能、太陽能熱利用等非電類的應用將更加得到重視,管理上也落實簡政放權的要求,只要有地方和企業愿意嘗試,我們都積極支持。
同時我們也會部署和跟蹤一批比較有典型意義的試點項目,爭取通過廣泛的示范,為最終更大范圍內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應用積累有效的技術和政策經驗。這個可以說是我們“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
成本下降和補貼退坡是貫穿“十三五”發展的重要任務。
近幾年尤其是今年以來,光伏發電成本下降非???,與光伏相比,風電的成本下降速度是比較慢的。我認為,除了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外,新能源本身也是有很強的替代效應,風電、光伏乃至光熱發電,未來誰的成本下降快誰就在能源轉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就能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是完全靠補貼能發展的。未來,風電怎么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盡快實現不補貼值得深思。風電成本還要在現在電價基礎上再下降20%到25%,這是一個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而且這個時間窗口可能只有5年,最多不超過10年,如果做不到行業就會面臨危險,因為我們很難相信一個背負著巨額補貼的行業可以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電力供應的主要來源。
為加快補貼退出,我們最近也在深入研究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考核和綠色證書交易制度,現在還在廣泛征求意見和研發階段,對相關政策想法也有一些分析,我們也會在集思廣益基礎上提出更加切實有效符合我國實際和市場化原則的政策體系。
但是必須說明,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來源于消費電價可再生能源附加,實際上由全社會共同承擔,煤電發電電源實際上沒有承擔經濟成本,但從長遠看,隨著我國簽署關于氣侯變化《巴黎協定》以及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完善,目前這個局面很難長期維持,化石能源除承擔污染物減排外,承擔碳排放經濟責任將會是必然趨勢。
要建立相關的規劃落實的機制。
規劃的落地比編制規劃本身更加重要,一方面在規劃目標上,對于風電利用比較好、不存在棄風限電的地區,鼓勵各省建立更高的發展目標,而對于棄風限電嚴重的省份希望“十三五”時期以解決存量風電項目消納為主,在棄風限電有效解決之前,適當把握節奏,不要急于擴大風電建設規模,通過深化體制改革盡快解決風電的消納問題。
今年年初,根據《可再生能源法》要求,將202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目標做了分解,前不久統計發布的2015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情況廣受關注。數據顯示,一些省份與目標差距較大,特別是中東部南方省份能源消費比較大,所以消納空間也相對較大,實現能源轉型必須依靠新能源。
另一方面,逐步建立風電產業發展的指標監測和考核機制,針對風電產業的發展,我們正在陸續建立完善的指標管理體系,目前風電項目的管理權限已經徹底下放到地方,我們不再對具體項目進行管理,但是整體的開發建設和運行情況是必須掌握的。2013年至今,基本建立全產業鏈指標建設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風電預警機制,將風電運行情況和滾動落實跟預警機制掛勾,以保障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絕不催促海上風電產業,希望其健康穩妥發展。
海上風電由于現實原因在整個“十二五”時期發展慢于預期,但也通過技術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摸清資源情況,初步建立行業標準,為下一步規模化發展建立比較好的基礎。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絕不催促海上風電產業,希望整個行業積極穩妥發展,提出到2020年確保并網500萬千瓦。
海上風電不光是建設成本高,一旦出現問題,維護成本也十分可怕,特別是出現批量事故,企業將付出巨大代價,國外一些國家和裝備制造企業在海上風電也有慘痛的教訓。
需要說明的是,要積極完善海上風電發展措施,確保支持力度不降低,同時積極為企業開展建設提供便利條件,特別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另一方面,我們仍不會急于求成,一些需要做的基礎工作還要扎實推進,我們需要健康穩健的海上風電產業,絕不是跨越式發展留下諸多隱患的海上風電企業。